生命新境界 - 推動樹灑葬(四)

全國第一場樹葬在20031110日舉行,三名往生者在「守著陽光守著你」、「臺北的天空」歌聲中,由家屬將可分解的骨灰盒安置在羅漢松下45公分、預先挖好的樹洞裡,覆土後再栽種一株聖誕紅,並獻上鮮花。接著走到大理石紀念牆,將刻有親人名字、生卒年月的紀念牌,鑲嵌在牆上,留下永恆的記憶。現場溫馨、莊嚴的氣氛,家屬豁達的態度,感動了在場的眾多媒體朋友。中時晚報記者全光輝當場訪問了親手將老伴的骨灰葬在羅漢松下的陳培基老先生,他說:「老伴生前最喜歡大自然,我希望把她葬在樹下,化做春泥更護花,完成她生前最大的心願。」他也為自己「預約後事」,將來要和老伴葬在一起,與大自然永遠為伴,為這一生畫下完美的句點。尹小姐則說,媽媽在生前就喜歡大自然,希望往生後能回歸大自然。靈骨塔裡太孤單,因此選擇葬在羅漢松下,讓媽媽長眠風光明媚的青山綠野,也算是完成媽媽的心願。

次年221日,91歲往生的陳老先生因為生前種了許多杜鵑花,選擇杜鵑花叢灑葬,成為第一位灑葬者,在由視障者組成的啄木鳥樂團悠揚的弦樂聲中,家屬將骨灰灑在杜鵑花叢裡,殯葬處同仁接著灑上一層塵土,防止骨灰隨風飛揚,再灑上一層玫瑰花瓣,憑添幾許浪漫。聯晚戴安瑋記者報導,陳老先生的兒子肯定殯葬處的規畫,隆重、經濟又環保。老先生的兒子也瀟灑地告訴中晚記者喬慧玲,「想想,人若死後有知,卻將他侷限在小小的棺材裡或骨灰罈中,豈不更殘忍?」還不如回歸大自然,自由自在。

樹葬滿周年時,小小的園區中總共有167位往生者選擇了這種自然又環保的葬法,年齡從93歲的高齡長者,到出生才三天的折翼小天使,有旅居美國的臺僑選擇落葉歸根,有遠道來自日本的友人,也有一個家族將兩百年來的10名先人遺骸同時樹葬。一位陳女士每週都自動到樹葬區澆水、照顧花草;還有的父母在樹木周圍插上五顏六色的小風車,讓「富德生命紀念園區」充滿了生命力。往後民眾也不斷用具體行動表達了他們的認同,2005年清明前後,還不到一年半的時間,樹葬者增至260位。誰也沒料到,兩百坪的山坡地,零預算,眾人迴避的殯葬業務,在少數公務員的用心和努力下,創造了花繁似錦的生命新境界

相關文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徵 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 專案經理人 - 已完成,謝謝大家

港仔嘴 常被誤解為江子翠的古地名

部落自然木工體驗營 【新北耆光 × 向陽木工坊】 旅讀台東 2025/8/18-22 歡迎家長一同繳費參加 — 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已經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