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2的文章

廣告教父孫大偉-告別玩樂人生

圖片
「我應該不會要告別式,因為我不喜歡麻煩別人,一般告別式的氣氛都是亂糟糟,我最好是靜悄悄地走。」台灣廣告教父孫大偉生前曾說過這段話,如今病逝,悄悄地向大眾告別。 ( 中央社記者蔡欣樺台北 7 日電 ) 偉太廣告公司董事長孫大偉 9 月 3 日在開會時,突然出現腦溢血現象,陷入昏迷,送國泰醫院進行緊急手術。隔日經醫院判定,他是顱內出血,歷經一連串的急救、手術,搶救至今 2 個多月,最後還是回天乏術。 孫大偉生前曾經親手策畫中華男籃隊總教練錢一飛的告別式,還異想天開的將告別式主題定為「一飛沖天」;雖然一手精心策劃別人的告別式,但他事後表示,「告別式是留給活人看的,對一個人懷念在心裡,就是最好的弔祭。」 孫大偉是台灣廣告界公認的才子, 32 歲以前的他,是體制內的異類,曾留級、落榜、過著茫然的生活; 32 歲後的孫大偉,是廣告界的奇葩,從國泰建業的「試用文案」,一路爬到奧美的「執行創意總監」,最後還經營偉太廣告公司,擔任董事長一職。博得「台灣廣告教父」之稱,孫大偉絕非浪得虛名。 除了廣告事業與創意,孫大偉更是個及時行樂的資深頑童。他曾說,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一生中有 2 件功課必須完成,一是登玉山,二是單車環島。十幾年前他首度登玉山,還沒攻頂就體力不支,半途而廢;人還沒回到台北,糗事已傳遍廣告圈。 因為家族遺傳和先天體質,孫大偉早有心臟病、高血壓及氣喘等病史;幾年前,他卻以 50 多歲高齡挑戰極耗體力的鐵人三項,結束後已出現缺氧、胸悶、呼吸困難等狹心症的前兆。 第 2 次再度參加時就沒這麼幸運了,由於事前沒有規律訓練,加上比賽當天吃下了超高熱量的早餐,第 1 關下水游泳就幾乎快要不能呼吸,自行車騎了 200 公尺後宣告退出。孫大偉談及往事曾說,對他這種老式男人而言,決定退出遠比決定攻頂要來得艱辛。 經歷父母、大姊、四哥、外婆、奶奶相繼過世的孫大偉,生前曾透露,死亡對他來說並不陌生,家人骨灰分別安置在善導寺、佛光山,但他最想要「樹葬」。   人生前後體驗極端化的孫大偉,在廣告圈洗禮之下,他未曾懷疑過自己的玩樂人生,他最崇拜的廣告大師奧格維( Ogilvy )名言,「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快樂,因為死了以後的時間很長。」他始終奉為圭臬,寓工作於樂,快活人生。

植存的申請方式

圖片
  各縣市環保植存的申請方式 直接連結即 可下載 各縣市完整提出環保植存的仍有限,也可以上各縣市政府網站查詢 殯葬管理自治條例 未來還會陸續更新連結供大家查詢 ▲全國植存場地 1. 台北骨灰拋灑植存實施報備書 2. 桃園縣申請辦理骨灰拋灑或植存流程事項 3. 新北市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 4. 花蓮縣骨灰拋灑植存實施辦法 5. 臺中市骨灰拋灑植存實施辦法 6. 嘉義縣骨灰骸灑植存應注意事項       嘉義縣植存海巡署申請流程    嘉義縣植存申請作業流程圖    嘉義縣植存申請書

免費-法鼓山捐地 骨灰免費植存洞穴

圖片
  全國首創骨灰植存的新北市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將於 11 月 24 日啟用,不分宗教及地域,免費讓家屬將亡者骨灰植存於 5 個洞穴,過程沒有宗教儀式及碑文等標示,希望破除民眾「據洞為親」的墓穴觀念。 台灣地狹人稠,可供殯葬設施用地極為不足,法鼓山為了倡導環保自然葬法,捐出位於金山區頂角段約 4 百多坪土地給新北市政府,由市府設置全國首座骨灰植存專區,命名為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並委託財團法人法鼓山基金會維護管理。 市府民政局生命禮儀科長楊薏霖說,法鼓山早就想推動環保葬法,但過去受限法令無法實施;殯葬管理條例實施後,縣市政府有畫設骨灰拋灑、植存專區的法源後,經法鼓山主動與縣府洽詢並捐贈土地,才讓理念得以付諸實現。 骨灰植存方法,由家屬將先人的骨灰裝進 5 個環保紙袋,再分別安置於 5 個洞穴,目的是希望亡者家屬不要執著於傳統風水理論,進而破除「據洞為親」的墓穴觀念,也讓亡者真正回歸大自然,不讓土地被墳墓占據,得以繼續循環利用,落實環保葬法。 前副市長陳威仁說,骨灰植存過程沒有任何宗教儀式,也不能焚燒紙錢、香、燭等,頂多在洞穴灑花瓣,讓家屬在儀式結束後,以開闊的心胸淡化哀傷,為這片土地立下環保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環保生命園區雖位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土地上,但服務對象不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信仰,也不限大台北市民使用,只要認同環保葬法的概念,均可植存骨灰,縣府並免費提供骨灰環保袋及安息盒。 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說,國外目前有紐西蘭及澳洲實施骨灰植存,並以公園模式呈現,但在國內還是首創,希望解除心靈束縛,讓亡者真正回歸大地。 他認為,台灣民俗向來有亡者為大的觀念,希望死後還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形成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窘境,但佛教強調人死後不過剩下臭皮囊,不應執著於軀殼,更不應為了造墓而破壞環境。   前新北市長周錫瑋與法鼓山聖嚴法師,將於 11 月 24 日上午 9 時正式啟用園區,聖嚴法師也率先植存他師父東初老和尚的骨灰,當天市府也提供 10 個植存骨灰名額,意者自即日起至 11 月 18 日,可向新北市立殯儀館報名,電話: 22571207 轉分機 128 或 132 。園區正式啟用後,每周二至周日開放植存骨灰,但家屬應於骨灰植存前 3 天提出申請。

聖嚴為植存作的最好示範

圖片
【大紀元 2 月 19 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 19 日電)台灣地狹人稠,喪葬空間有限,近年來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廣樹葬、灑葬等環保葬法,不但合乎環保也回歸自然,聖嚴法師骨灰植存於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也為環保葬法做了良好示範。 因為「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導致空間有限的台灣常出現「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經過政府多年推廣,民眾觀念改變,火化率逐年提高,去年達將近 90% 。 火化後骨灰除置於納骨塔,也有人選擇最自然的樹葬、灑葬等環保葬法;聖嚴法師圓寂,骨灰分 5 袋植存,為環保葬法起了示範作用,新北市殯儀館就接到不少詢問植存的電話。 這種將骨灰回歸大自然的環保葬法有不同形式,所謂樹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的安葬方式。 在公墓外的適當場所,由縣市政府指定一定區域實施骨灰拋灑或植存,稱為灑葬或植葬;縣市政府劃定一定海域,實施骨灰拋灑,則稱海葬。 不管是樹葬或灑藏, 1 、 2 年後骨灰完全回歸大地,不產生污染,土地也可循環再使用,不會有容量或空間不足的問題。 目前全國可實施骨灰樹葬、灑葬的地點有 11 處,位於台北市、新北市、苗栗縣、台中縣、嘉義縣、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等地。 內政部統計,截至去年底,樹葬、灑葬人數將近 1200 人,集中在台北市;植存目前只有法鼓山生命園區一處地點,約 300 人;海葬從 92 年至 97 年 5 月有 158 人。 台北市於 92 年首開風氣之先,設置首座樹葬試辦區「富德生命紀念園」, 96 年進一步增設「詠愛園」樹葬園區,因推廣樹葬服務,台北市不額外收費,還免費提供可於 2 年內分解的環保骨灰罐,且非市民也可以使用,在近 1100 位受葬人數中,有 4 成是外縣市民眾。 內政部民政司副司長林清淇表示,補助地方推行環保多元葬法是內政部既定政策,雖然有一點成效,但要普及需要好幾年。 他表示,聖嚴法師骨灰植存,為環保葬法做了最好示範,相信有帶動效果,內政部也會持續宣導,希望更多人響應。 環保葬法受到民眾認同,實際執行者逐年增加,但畢竟是少數,究其原因還是台灣普遍重視墓地、塔位風水對子孫的庇蔭,且喪葬事宜是整個家族的事情,再加上若實施環保葬法,可能有無法祭拜先人的疑慮。 如何具體展現入土為安,讓

臨終-愛與害

圖片
有時自以為是的愛;卻剛好是一種害。 成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發現很多人為了種種原因,堅持要求醫師使出「十八般武藝」,繼續急救明明只剩最後一口氣的親人,使得患者受盡痛苦,含恨以終。 她昨天在台中市舉辦的安寧療護傳愛志工培訓班中,講了多起實例。 趙可式說,有位七十三歲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清楚交代後事,然後安心地接受治療。四年後,癌症復發,並轉移到肺臟、肝臟、腦部和骨骼,她自知來日無多,不但簽下「不急救」的意願書,並且交代兒孫在她往生之日,不要驚擾她,只需安心念佛,送她上西方極樂世界。 沒想到,老太太瀕臨死亡前,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擺平,兄弟姊妹還沒取得共識前,醫師絕對不能讓她斷氣,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醫師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搶救」,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粉身碎骨」。 另一位篤信天主教的八十九歲老人樂天知命,七十歲那年就寫好「生前預囑」,希望子女在他臨終前,不要給他插管開洞,讓他安詳的返回天國。然而,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多重器官衰竭之際,子女擔心被鄰居批評不孝,同時為了讓住美國的大哥見老爸最後一面,硬是要求醫師救到底。 趙可式說,這名老人死前意識清楚,渾身沒穿衣褲,插了十幾根管子,他沒辦法說話,幾度要自行拔掉管子,護士只好綁住他的雙手,他又用腳踢表達心中的怨憤,由於扯掉導尿管造成血尿,護士又綁住他的雙腳,結果他被五花大綁地躺在加護病房,躺了兩星期,不斷流淚。 最後長子總算趕回台灣,但是任憑所有子女聲聲呼喚,老人轉頭閉眼,硬是連看都不看,在無聲的抗議下,嚥下最後一口氣。趙可式說,這種人間悲劇不是個案,全台各醫院每天都在上演。 有一名四十二歲婦人罹患卵巢癌,癌細胞嚴重擴散,她丈夫懇求醫師非得救她一命不可,因為「三個孩子還小,不能沒有媽媽」。當她呼吸停止時,醫師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急救無效。她丈夫進入病房一看,只見愛妻滿臉滿枕頭都是血,嘴裡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口角沾著血,眼角的淚也沾溼了枕巾,他抱著妻子狂喊「你們對她做了什麼?」當他獲悉是急救的結果,心中大慟,連連捶胸哭嚎說「我對不起妳!我對不起妳!」 趙可式說,她每次看到這種情形就感慨萬千,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已經死了,只不過靠著人工呼吸器,胸部仍有起伏,其實腳底板早就出現屍斑,醫師往往宣布死亡不到一小時,屍臭就

環保自然葬

圖片
以綠色向世間告別 ---- 環保自然葬 生時因為感恩,所以我們啼哭, 死時因為圓滿,我們微笑以對。 生命的緣起緣滅, 本當清淨無憂、瀟灑自在, 來的時候本無一物,走的時候也不惹塵埃 當色身已經完成此生任務, 我們就以最無垢的形式使之回歸大地, 化為滋養萬物的養分, 與莊嚴的自然美景合而為一, 讓生命的價值更顯慈悲與圓滿。 (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 ~ 第 289 期人生雜誌第 10 頁 )

不執著,就是給大地最好的禮物

圖片
色身,只是我們此生暫時擁有的身體、道器, 死亡,也不過是生命循環的必然現象, 若能不執著於有形之軀, 以最無垢的方式回歸自然, 就是對大地眾生慈悲心的展現。 - 林鍾妏 - (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 ~ 第 289 期人生雜誌第 12 頁 )

生命最後的意義

圖片
落紅不是無情物,畫作春泥更護花。 ── 晚清‧龔自珍 當生命的花朵已經綻放後,面對枯萎凋謝的剎那,你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生命的落幕方式? 面對人生的最後一個選擇,若能以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畫下句點,將使自己的生命價值更為圓滿。 2006 年,台灣的藝術、政治界有二位名人相繼殞沒,知名舞蹈家羅曼菲與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分別在三月和十一月辭世。 他們在生前都曾公開表示對於自己的身後要以最簡單、潔淨的方式完成,因此二人往生後,親友秉其遺願,皆不設靈堂、不設治喪、沒有告別式、遺體儘速火化,過程簡單清朗。 羅曼菲的骨灰火化後灑在父親墓旁的松樹下,陳定南生前遺願是將骨灰灑於蘭陽平原,然一些事故而變更。 無論如何,從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相信都給予許多人重新思考這個人生課題的契機。 聖嚴法師常說:「人的價值,在於奉獻。」 無論人生走到了哪一階段,都不要喪失奉獻自己、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甚至走到死亡的階段,若能秉持這樣的信念坦然面對,自然不會有恐懼產生。 奉獻的願心,落實到人生的死亡大事,值得讓我們思考的是,該怎麼做對這個世界才是好的、對自然環境是有益的,如何留給後代子孫及大地眾生一個更乾淨、美好的世界。 (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 ~ 第 289 期人生雜誌第 12 頁 )

什麼都帶不走-陳敏薰

圖片
「外人只看到我光鮮亮麗白天的一面,卻不知道我的黑夜不比別人短!」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陳敏薰,在一場演講中首度透露生活秘辛。兩年前的一場病,連學醫的媽媽都認為絕望了,一剎那「什麼都帶不走」改變了她的一生,讓她體會到簡單生活的可貴。 年輕貌美,擁有數億身價的陳敏薰,是媒體寵兒,但對於走過死亡的她,這不是生命的重點。兩年前她生過一場重病,看過中醫、西醫都治不好,當時學醫的媽媽陪她度過,自已也不知道何時會死掉。絕望之餘,她到日本北海道住了半個月,活在只有一條道路進出的農業村落、看著薰衣草和羊、熊會出沒的菜田,就這樣簡單過了兩個星期,回想過去沒天沒夜的忙碌工作,事情永遠做不完,卻什麼都帶不走,才深刻體會到生活可以很簡單,人生要的是什麼。    面臨過死亡,她對人生的取捨,只在乎會不會死人,只要不會死,她什麼事都敢嘗試,因為再也沒有比失去生命更可怕了。現在的她,勇於嘗試每件事,經常都是她第一次做、也是其中最年輕、唯一的女性。珍惜生命的每一天,陳敏薰早上 6 點多就起床, 7 點多上班,幾乎沒有一天不在晚上 11 點多前離開辦公室,上床睡覺已是清晨 2 點多。最大的養生法寶是「熟睡」,因此,雖然睡眠時間不多,但只要早上起床,她都能精神飽滿、頭腦清楚的處理每件事。 平常她吃的很自然、健康,不吃西藥,只吃中藥,更不吃維他命,因為維他命是人工物品,身體經過分解、吸收兩道工程,增加肝功能負擔,與其吃維他命 C ,寧可吃天然奇異果,有維他命 C 、又有纖維,對人體更健康。 忙碌的生活,如何談戀愛呢?陳敏薰說,一年 365 天,三分之一放假日,已經有相當多時間可安排了。她的另一個小秘密是提升時間的有效性,如最近她提早下班,將公文帶回家批,同一時間,她可以批公文、兼保養頭髮、上好指甲油、回電話、看資料,同時間做很多事。不過,今年情人節,陳敏薰說,她不過,是怕別人追蹤;而 8 月生日,有時間才過,沒時間就算了,這些她看得很隨性。人生苦短,隨時都該 Happy ! ( 快樂 ) ,因為天會黑、天會亮,不會因為你而改變。人比人,雖然會氣死人,但只要肯定自己,不自怨自艾,會發現人比人,自己會更覺得好命 。  

人生憾事-未勇於追夢最扼腕

圖片
中央社 -2012 年 2 月 3 日上午 8:04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 2 日專電) 你的人生有讓你遺憾的事嗎? 1 位照顧垂死病患多年的澳洲護士整理他們臨終對生命的回顧,發現即將往生者的遺憾重覆性高,第 1 憾事莫過於後悔自己未勇於追求夢想。 魏爾( Bronnie Ware )專門在安寧病房照顧不久於人世的病患,她將自己對病患的觀察與心得記錄在部落格,受到矚目,並集結出書,名為「垂死者的 5 大人生憾事」。 魏爾說,許多病人被問到一生最遺憾的事,很多答案都很雷同,其中最多的憾事是後悔沒有勇氣忠於自己去追夢,而活在別人的期望裡,許多人甚至連一半的夢想都沒有達成就離開人世。 對健康問題,很少人了解它的重要性,直到自己病了才明白。 第 2 大遺憾是後悔自己花太多的時間工作,幾乎所有的男病患都有同樣的遺憾,後悔自己為了工作錯過小孩成長,沒有陪伴另一半。 第 3 個最普遍的遺憾,是後悔自己沒有勇氣表達內心的情感。 魏爾發現,很多人為了和別人和平相處抑制自己的感情,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內心長期痛苦使他們罹患慢性疾病。 第 4 個最常被提到的遺憾,則是後悔自己沒有和老朋友保持連絡。很多人在病逝前懷念起自己的老友,卻因為沒有常保持連絡而無法再見面,悔恨沒有把握機會和他們相處。   排名第 5 的人生憾事,是後悔自己沒有快樂些。魏爾說,這個答案的普遍性令她感到驚訝,許多人直到將踏上人生最後一程,才明白自己一生陷在習慣的模式裡,擔心改變而欺騙自己與他人,佯裝快樂,悔不當初。 1010202

新時代的殯葬思維

圖片
隨著台灣從早期的農業社會邁入工商社會,傳統民間繁瑣的喪葬形式已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在日益重視生活品質、自然環保的觀念下,過去傳統鋪張浪費、耗時費力的喪葬方式也隨時戴而必須改變。 傳統民間喪葬方式所造成最嚴重的問題是土地資源不足,其次還有破壞景觀、能源耗損、環境衛生等,隨著現代社會少子化的趨勢,年輕一輩對於傳統習俗觀念淡薄,台灣早期許多土葬墓漸漸荒蕪,形成大片無主孤墓,是台灣土地景觀的一大殺手。 從六 O 年代左右,政府大力推廣火化入塔,直至八 O 年代火化觀念已普遍為國人所接受,而這種喪葬方式的確較過往的土葬,更加節省土地成本、時間、資源和金錢。 然與實俱進,火化入塔終究是治標而不治本的方式,台灣的靈骨塔氾濫,靈骨塔的「只進不出」,讓空間無法有效運用,形成許多「死塔」,也讓大家開始意識到此一政策該是功成身退的時候。 在 2003 年新頒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中,明言指出為了「符合環保」的世界潮流,台灣的喪葬形成必須走向新的時代思維,而法條中也明確列入了「樹葬」和「骨灰拋灑或植存」二項,也就是目前台灣所謂的「環保自然葬」。 (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 ~ 第 289 期人生雜誌第 12.13 頁 )

台灣的環保自然葬

圖片
「其實早在新的殯葬法公布以前,台灣早已經有人嚮往並執行環保自然葬,而民間禮儀公司也有與支配合的經驗,這是時代潮流所趨,人的思惟總是跑在法令前頭的!」 民間禮儀業者陳淑賢表示,在她三十六年的執業歲月裡,親身感受了台灣喪葬進程的幾個變化,從土葬、火化入塔到自然環保葬,大自然總是會以它的方式來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而人們卻總是礙於傳統與執著被動地改變著。   或許,我們可以化被動為主動、轉執著爲慈悲,靜下心來關懷自己所居住的土地、身邊摯愛的親友,思考怎樣做是真正利己利他的方式,自然在面對自己的身後事,也能坦然、自主地做出智慧的選擇。 (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 ~ 第 289 期人生雜誌第 13 頁 )

樹葬

圖片
  「樹葬」指的是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在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的安葬方式。 這種安葬方式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入土為安」的精神,也兼具環保概念,讓人體回歸自然,隨土地生態循環再利用。 實際執行方式首先必須由委託人(親友)向政府殯葬單位申請通過,受葬者火化後,骨灰必須經過嚴格的「再研磨」過程,使之可溶解在泥土裡。 研磨後的骨灰必須裝入易於分解的「環保骨灰罐」中,在政府指定的墓地範圍,由管理員陪同進行挖掘,埋藏覆蓋後即告圓滿。 和過去土葬、火化入塔的喪葬費用動輒一、二十萬,土地、空間無法再利用的情形相比;施行樹葬費用只需一至二萬,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時間也相對精簡許多,更重要的是達到「愛護環境」的心意,減少大地的負擔。 台灣目前提供樹葬服務的地點,台北市、縣有木柵富德公墓、新店四十份公墓;高雄有深水山公墓、棋山公墓;宜蘭縣有員山福園;台中市有大坑歸思園;屛東縣有林邊第六公墓等。其他縣市如新竹市、彰化市與南投縣也正進行規劃中。 (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 ~ 第 289 期人生雜誌第 13.14 頁 )

海葬

圖片
「海葬」指在政府畫定的海域內進行骨灰拋灑;海葬在鄰國日本早已行之有年,它不需要利用任何的土地,對於地狹人稠的地區是很有利的喪葬方式,尤其台灣四面環海,推行海葬是相當理想的。 台北市政府自 2003 至 2006 年間已舉辦過四次聯合海葬,至今更擴大北縣市政府合辦;許多民間禮儀業者也接受承辦個人海葬。 海葬的申請流程大致與樹葬相同,唯實施地點須向出海港口的縣市政府申請,並接洽船隻,以水溶性環保宣紙包覆骨灰,於指定海域離防波堤六千公尺外進行拋灑。 施行一場個人海葬的費用大約一萬至二萬之間,當然費用會隨船隻等品質不同而有異,但整體時間、資源和費用仍比傳統喪葬方精簡許多。   (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 ~ 第 289 期人生雜誌第 14 頁 )

灑葬

圖片
「灑葬」則是指在一般公園綠地森林等適當場所,由政府畫定一定區域,於其上進行骨灰拋灑或植存。 灑葬目前在台灣較少爲人接受,一方面台灣人普通仍將骨灰認知為「死者遺體」,充滿忌諱和恐懼,因此目前施行區域常與墓地規畫在一起。 未來再陽明山和台北縣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內),都希望以成立「生命紀念園區」來推行灑葬概念,改變國人對死亡的觀念,體會在大自然中生死無別,只有動人的寧靜與美景。 (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 ~ 第 289 期人生雜誌第 14)  

生命新境界 - 推動樹灑葬(四)

圖片
全國第一場樹葬在 2003 年 11 月 10 日舉行,三名往生者在「守著陽光守著你」、「臺北的天空」歌聲中,由家屬將可分解的骨灰盒安置在羅漢松下 45 公分、預先挖好的樹洞裡,覆土後再栽種一株聖誕紅,並獻上鮮花。接著走到大理石紀念牆,將刻有親人名字、生卒年月的紀念牌,鑲嵌在牆上,留下永恆的記憶。現場溫馨、莊嚴的氣氛,家屬豁達的態度,感動了在場的眾多媒體朋友。中時晚報記者全光輝當場訪問了親手將老伴的骨灰葬在羅漢松下的陳培基老先生,他說:「老伴生前最喜歡大自然,我希望把她葬在樹下,化做春泥更護花,完成她生前最大的心願。」他也為自己「預約後事」,將來要和老伴葬在一起,與大自然永遠為伴,為這一生畫下完美的句點。尹小姐則說,媽媽在生前就喜歡大自然,希望往生後能回歸大自然。靈骨塔裡太孤單,因此選擇葬在羅漢松下,讓媽媽長眠風光明媚的青山綠野,也算是完成媽媽的心願。 次年 2 月 21 日, 91 歲往生的陳老先生因為生前種了許多杜鵑花,選擇杜鵑花叢灑葬,成為第一位灑葬者,在由視障者組成的啄木鳥樂團悠揚的弦樂聲中,家屬將骨灰灑在杜鵑花叢裡,殯葬處同仁接著灑上一層塵土,防止骨灰隨風飛揚,再灑上一層玫瑰花瓣,憑添幾許浪漫。聯晚戴安瑋記者報導,陳老先生的兒子肯定殯葬處的規畫,隆重、經濟又環保。老先生的兒子也瀟灑地告訴中晚記者喬慧玲,「想想,人若死後有知,卻將他侷限在小小的棺材裡或骨灰罈中,豈不更殘忍?」還不如回歸大自然,自由自在。 樹葬滿周年時,小小的園區中總共有 167 位往生者選擇了這種自然又環保的葬法,年齡從 93 歲的高齡長者,到出生才三天的折翼小天使,有旅居美國的臺僑選擇落葉歸根,有遠道來自日本的友人,也有一個家族將兩百年來的 10 名先人遺骸同時樹葬。一位陳女士每週都自動到樹葬區澆水、照顧花草;還有的父母在樹木周圍插上五顏六色的小風車,讓「富德生命紀念園區」充滿了生命力。往後民眾也不斷用具體行動表達了他們的認同, 2005 年清明前後,還不到一年半的時間,樹葬者增至 260 位。誰也沒料到,兩百坪的山坡地,零預算,眾人迴避的殯葬業務,在少數公務員的用心和努力下,創造了花繁似錦的生命新境界 。 相關文章: 生命新境界─ 推動樹灑葬 生命新境界─ 推動樹灑葬 ( 二 ) 生命新境界─ 推動樹灑葬 (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