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仔嘴 常被誤解為江子翠的古地名

點圖可看放大版



板橋港仔嘴位於新店溪與大漢溪匯流處至光復橋之間,清初稱為「港子嘴莊」,後用字異動為「港仔嘴莊」,隸屬於擺接堡。原為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武朥灣社聚居地之一(西元1871年即清同治十年,陳培桂淡水廳志街里項上載明,當時全擺接堡共有17莊,港仔嘴莊為其中之一。)
  拓墾初期,近大漢溪地勢較低處以「四崁」稱之;約於現江翠國小處稱為「三崁」,文聖國小處稱為「二崁」,萬板橋至光復橋間地勢最高,稱為「崁頂」。清光緒中期,江子翠捷運站一帶已獨立成莊,加上「港仔嘴」與「江子翠」台語發音相同,每當提及「港仔嘴」時常被誤為「江子翠」,為區別位置,後人直接稱維持舊名「港仔嘴」的區域為「崁頂」。
  西元1946年(民國35年),維持港仔嘴舊名的崁頂改設「港嘴里」,1970年(民國59年)由港嘴里析出光復及振興兩里,1986年(民國75年)又自振興里分出振義里。以光緒中期以後來看,港仔嘴約略為今港嘴里、振興里、振義里及光復里四里合起來的範圍。

根據耆老間的閒談及文史資料顯示,早期的崁頂曾是一片片的黃枝花田及稻田;黃枝花田為郭氏家族產業,占地較少,黃枝花送至台北製茶廠作為薰茶原料。稻田則多為林本源家族產業,占地面積大,均交由佃農耕作。由於種植水稻農忙較短暫,許多佃戶兼做船運副業,如扒砂石、捕魚、運水肥或販運蔬菜以補貼家用,行船則多至艋舺、關渡及淡水間進行商業交易。

黃枝花

可做為天然色素染料的果實



古今對照參考地標

港仔嘴上的ㄇ字型河道圍出的一方地,大約是現在音樂公園的廁所
                                                        
                                                


江子翠捷運站約在三崁的位置(林厝),崁數越高應該代表地勢比較低,若颱風來時比較容易淹水。


輕便路是現在的長江路


起崎仔是現在的新埔捷運附近


黑柴橋在現在的八德公園附近


鄉土教育相關文章分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旅讀台灣之旅讀板橋【新北耆光 × 峯云夏冬令營】 青少年人文夏令營 2024

徵 2024 行銷業務開拓人員、手作與活動執行人員 — 已完成,謝謝大家

旅讀台灣之旅讀板橋1-板橋東北【新北耆光 × 峯云夏冬令營】 青少年人文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