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新境界 - 推動樹灑葬

/顧燕翎
多年來有識者除了倡導生死學教育,還推動殯葬改革,期望藉由坦然面對死亡,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不執著;並且鼓勵自然葬法,為子孫留下淨土。

我在社會局只工作了短短一年半,卻是歷經Sars,推動樹葬、灑葬、海葬,全面發放老人、身心障礙及其陪伴者悠遊卡,老人照顧政策轉型,公托政策轉型等等,感覺歷經滄桑。以下分享其中困難度較低但極富意義的推動樹葬及灑葬的過程。

雖然死亡是所有生命必然的命運,但人們在歷經了千百代的歷史見證之後,仍怯於面對現實,千方百計延長即使是痛苦的生存,或者視而不見生死之界,以求暫時逃過死亡的凝視。有人說,華人最為憂慮死後,乃崇尚鬼神,隆喪厚葬;歷代政府在戰亂動盪之後,為了休養生息,雖屢有提倡簡約,如西漢文帝、東漢光武,但成效均甚短暫,一旦民生富裕,厚葬之風又起。佛教傳入中土後曾經流行火葬,卻在宋朝遭到禁止,而奉行儒家入土為安的觀念。至今在地狹人稠的臺灣風水土葬仍然盛行,喪事葬儀講究排場,製造了環境、噪音、交通等公害。多年來有識者除了倡導生死學教育,還推動殯葬改革,期望藉由坦然面對死亡,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不執著;並且鼓勵自然葬法,為子孫留下淨土。

  但如同所有改革,殯葬改革難免牽涉既得利益和固著的觀念,糾葛難解,經過折衝妥協,新的«殯葬管理條例»及其施行細則終於在927月底發布施行。此法吸納了不少改革新意,其中最具劃時代的作為莫過於讓海葬、樹葬、灑葬等自然葬法合法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徵 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 專案經理人 - 已完成,謝謝大家

港仔嘴 常被誤解為江子翠的古地名

部落自然木工體驗營 【新北耆光 × 向陽木工坊】 旅讀台東 2025/8/18-22 歡迎家長一同繳費參加 — 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已經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