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的意義
落紅不是無情物,畫作春泥更護花。
──晚清‧龔自珍
當生命的花朵已經綻放後,面對枯萎凋謝的剎那,你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生命的落幕方式?
面對人生的最後一個選擇,若能以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畫下句點,將使自己的生命價值更為圓滿。
2006年,台灣的藝術、政治界有二位名人相繼殞沒,知名舞蹈家羅曼菲與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分別在三月和十一月辭世。
他們在生前都曾公開表示對於自己的身後要以最簡單、潔淨的方式完成,因此二人往生後,親友秉其遺願,皆不設靈堂、不設治喪、沒有告別式、遺體儘速火化,過程簡單清朗。
羅曼菲的骨灰火化後灑在父親墓旁的松樹下,陳定南生前遺願是將骨灰灑於蘭陽平原,然一些事故而變更。
無論如何,從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相信都給予許多人重新思考這個人生課題的契機。
聖嚴法師常說:「人的價值,在於奉獻。」
無論人生走到了哪一階段,都不要喪失奉獻自己、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甚至走到死亡的階段,若能秉持這樣的信念坦然面對,自然不會有恐懼產生。
奉獻的願心,落實到人生的死亡大事,值得讓我們思考的是,該怎麼做對這個世界才是好的、對自然環境是有益的,如何留給後代子孫及大地眾生一個更乾淨、美好的世界。
(以上文字轉載來自~第289期人生雜誌第12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