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工作的奶奶
「十歲的時候我的志願是當個發明家,現在我終於達成目標,但卻花了我 80 年。」接受美國電視節目《Today》專訪時,她回憶起成長於經濟大蕭條時代的遺憾,那時她用破輪胎做了一隻小馬,「我也因為動不動就跌倒,所以學會了什麼叫做地心引力。」Barbara Beskind 對科學充滿好奇與熱忱,但她成為發明者的志向,卻因學校老師的一句「女生不能上工程學校」而破滅。就如當時絕大多數女性的命運,她也跟著進入軍隊擔任職能治療師,一當就是 44 年。不過這段期間她也一面寫作、學畫。
直到兩年前,89 歲的 Barbara Beskind 在新聞報導中看到矽谷頂尖設計公司 IDEO 的訊息,不顧年事已高,決定應徵。「我整整費了兩個月,從 9 頁的內容萃取出我的履歷。然後才寫了自我推薦信」她用的是最古老的方式:郵寄。在信中她寫到,「我快 90 歲了,但我非常渴望加入對解決問題與創新設計懷有熱情的人們。」
在一個歌頌青春的產業裡,Barara Beskind 被錄取了。
老化等於衰退,一向是矽谷的文化,但是 Barbara Beskind 卻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如今她每週四都搭乘大眾運輸、再徒步幾個街區到 IDEO 位於 Palo Alto 的辦公室,在平均年齡比自己小了 6、70 歲的環境裡,面對這群個個都可以當自己孫子的設計師,Barbara Beskind 感受到了無與倫比的溫暖,簡直是 IDEO 裡最受歡迎的人物,「每個人都給我大大的擁抱,IDEO 是我的第二個家,他們非常支持我,每個星期四我都覺得自己年輕了 30 歲。」

Barara Beskind 很有自信她能帶來不同的視野,「他們沒辦法設身處地地為老人著想,老是只能設計鑲滿珍珠的藥盒或粉紅色的拐杖,我們需要真正有功能性的用品。」其實 7、80 歲又怎樣呢?Barara Beskind 的故事,印證了夢想與創新無關年齡,一切關乎心態而已,君不見日本作家本間久雄名言「很多人都是 30 歲就死了,80 歲才埋葬」經常在網路上引發共鳴,如果現在的你半死不活,何不讓老奶奶的人生智慧喚醒自己:
丟掉你的裝置:
我是這世界上最富裕的人,跟巴菲特差不多。因為時間對我來說是最寶貴的財富,我沒有智慧型手機,只有一支用於緊急情況的電話,我也沒有筆電、沒有 iPad,因為我根本看不清,但是這也讓我有充分的時間思考。
期待未可知:
我活到這把年紀,最令我驚歎的事情就是當我回頭看人生,你會發現這輩子的壯闊風景其實都來自細小的片段拼接而成,生命是一幅完整的拼圖。只有活到這樣的歲數,你才能領悟,而那就是生命的歡愉與令人雀躍的原因。
別讓年齡阻礙自己:
年紀不是成就的絆腳石,生活就該像場冒險,隨時期待改變、並且欣然接受千變萬化的姿態。
別讓「老」變成你的身份:
每個人都有尚未完全開發的潛力,你應該盡力挖掘你的那部分究竟是什麼。也許你有音樂天賦,也許你真的很懂得照顧小孩,也許你很適合在圖書館或醫院當志工。我覺得很多人老了以後,就開始失去自我認同,我想 IDEO 讓我有了探索自我的機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