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慈善家 在夜市賣刈包的廖榮吉,宴請街友十八年 作者: 廖榮吉 講義雜誌 – 2013年4月2日 下午1:39.. . 臺北萬華龍山寺附近擺起盛大流水席,喜氣的大圓桌上放滿雞鴨魚肉,陣陣吆喝聲、談笑聲,流露出濃厚的春節氣息,來「吃尾牙」的全都是街友。尾牙一連四天,共計八百多桌,現場總能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長者,忙碌地在席間穿梭─他是廖榮吉,在夜市賣刈包為業,人稱「刈包吉」,他連年宴請街友,一請就是十八年。 採訪當天,講義來到廖榮吉家中,簡單的家具、儉樸的陳設,充分道出他勤儉的性格。「我不是什麼『好野人』,只是希望起碼在過年前,讓街友吃一頓飽飯,」他說。也許是因為曾經歷吃不飽的痛苦,讓廖榮吉決定「甘苦人疼惜甘苦人」。今年七十三歲的廖榮吉出生於木柵,兩歲時失去父親,只靠母親種菜養家,豆腐渣、番薯籤,常是廖家五個兄弟姐妹的晚餐。他沒有太多受教育的機會,當年指南宮還沒有柏油路,小小年紀的廖榮吉,便赤著腳,到山腳下幫香客背孩子上山,小小孩收新臺幣五元,大一點的收十五元。小學畢業,廖榮吉到萬華當印刷廠學徒,退伍後恰好老闆身體不好,打算退休,他便以新臺幣三十萬元頂下印刷廠,「我硬著頭皮湊了十五萬元,另外十五萬元慢慢分期付款。」廖榮吉工作比誰都認真,「那時候哪有什麼九點上班、五點下班?我工廠一開就是二十四小時。」也因為努力,他的工廠從最初的兩臺機器,漸漸擴充至八臺,工人也逐步增加到三十人。加上廖榮吉最講信用,出版社要求三天內要拿到書,只要答應了,廖榮吉拚了命也會如期完成,因此生意極好,讓廖榮吉初次嘗到有錢的滋味。 開印刷廠時,廖榮吉發現有些單身的員工過年時無處可去,便邀請他們一起吃年夜飯,「起初純粹是『好玩』,大家聚在一起,熱鬧熱鬧。」他說,當時街頭很少見到流浪漢,倒是有很多等工作的挑夫。他一時興起,在龍山寺貼上「請吃飯」的紅紙,漸漸來吃飯的人愈來愈多。只是,幾年後,廖榮吉的印刷廠卻因不敵電腦排版的興起而結束營業,他形容那是「人生最徬徨」的時期。他到處找工作,也做過臨時工,後來妻子開始賣刈包,他也一起投入經營。儘管收入大不如前,但廖榮吉仍堅持每年的愛心尾牙不能斷。 廖榮吉說,隨著來吃尾牙的街友愈來愈多,「請客」也愈來愈不簡單。早在三個月前,他就得開始準備,先到市場預定大量食材,「單是豬腳,就要準備一千斤。」買東西要付錢,沒錢怎麼辦?廖榮吉笑著說:「我常在年...